晉室南渡,北方中國便陷入長期的紛亂之狀態中,史稱「五胡十六國」。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魏晉南北朝之長期分裂
秦、漢的大一統,到東漢末而解體。從此中國分崩離析,走上衰運,歷史稱此時期為魏晉南北朝。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魏晉南北朝之長期分裂
秦漢的大一統,到東漢末解體,中國分崩離析,稱此時期為「魏晉南北朝」。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自秦漢統一,版圖大致上已確定,民族搏成,中國史遂開始有其對外之問題。
在講述中國史上歷來之外患前,應先注意國內自身;我們先從中國史上第一次因統一而甄致國力全盛的兩漢時期討論: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兩漢國力之比較

 因素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ㄧ、士族政治勢力之逐步膨脹:
 1.朝廷帝王之極端提倡: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漢政治----王室(外戚 宦官)
        ----政府(新興士族)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西漢,我們可分為下列幾點討論: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周時,記載事實,時間觀念未明,故無編年之史。
各國史記皆藏周室,秦統一後,盡焚之。被列為國典的那些書籍,除史氏外,不可得。直到孔子修《春秋》,始有史記流入民間。而讓史書不致於隨周室亡,是我們今日所知孔子不朽的功績!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史辨》是古史辨偽運動標誌性出版物。而亦由此形成了以顧頡剛先生為代表的古史辨學派。《古史辨》共七册,自1926年至1941年陸續出版。顧頡剛先生認為這是中華民國學術史上的的一部分『史料彙編』,而劉節先生認為古史辨的意義是企圖發現中國上古史的正確觀念總集。
顧頡剛先生編纂主因於自序中提到,他其實是為了要反駁崔述的《考信錄》而著。他認為崔述的《考信錄》就著書目的而言,主要是為了要替古聖人揭出他們的聖道王功,辨偽只是手段。他認為崔述只知道戰國以後的話足以亂古人的真,不知道戰國以前的話亦足以亂古人的真。他認為崔述只是儒者的辨古史,不是史家的辨古史。因為其中過多裝點古人的話。他亦反對崔述只拿經書做對比,對傳記類質疑,認為與經書合則為史料文獻,不合則為否;他認為經書與傳記對於時間的先後,並沒有截然不同的真偽區別;假使在經書之前還有書,這些經書又要降做傳記了……。顧頡剛認為自己追不上崔述的成就,他換個方法去做,以補足《考信錄》缺陷。顧頡剛分了三個題目做去:一是《戰國以前的古史觀》,二是《戰國時的古史觀》,三是《戰國以後的古史觀》。後來又覺得這些題目的範圍也廣,所以想一部書一部書的做去,如《詿經中的古史》,《周逸書的古史》,《論語中的古史》,他認為,若一個月讀一部書,一個月做一篇文,幾年之後自然也漸漸地做成了。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