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2010 (4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須注意種族複雜之問題/農民問題
一.五胡時代的情況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史往南發展的現象:          
1.兩漢以前,國史主要偏在黃河流域,東漢ㄧ代東南開發轉盛。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晉室南渡,北方中國便陷入長期的紛亂之狀態中,史稱「五胡十六國」。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魏晉南北朝之長期分裂
秦、漢的大一統,到東漢末而解體。從此中國分崩離析,走上衰運,歷史稱此時期為魏晉南北朝。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魏晉南北朝之長期分裂
秦漢的大一統,到東漢末解體,中國分崩離析,稱此時期為「魏晉南北朝」。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自秦漢統一,版圖大致上已確定,民族搏成,中國史遂開始有其對外之問題。
在講述中國史上歷來之外患前,應先注意國內自身;我們先從中國史上第一次因統一而甄致國力全盛的兩漢時期討論: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兩漢國力之比較

 因素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ㄧ、士族政治勢力之逐步膨脹:
 1.朝廷帝王之極端提倡: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漢政治----王室(外戚 宦官)
        ----政府(新興士族)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西漢,我們可分為下列幾點討論: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周時,記載事實,時間觀念未明,故無編年之史。
各國史記皆藏周室,秦統一後,盡焚之。被列為國典的那些書籍,除史氏外,不可得。直到孔子修《春秋》,始有史記流入民間。而讓史書不致於隨周室亡,是我們今日所知孔子不朽的功績!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史辨》是古史辨偽運動標誌性出版物。而亦由此形成了以顧頡剛先生為代表的古史辨學派。《古史辨》共七册,自1926年至1941年陸續出版。顧頡剛先生認為這是中華民國學術史上的的一部分『史料彙編』,而劉節先生認為古史辨的意義是企圖發現中國上古史的正確觀念總集。
顧頡剛先生編纂主因於自序中提到,他其實是為了要反駁崔述的《考信錄》而著。他認為崔述的《考信錄》就著書目的而言,主要是為了要替古聖人揭出他們的聖道王功,辨偽只是手段。他認為崔述只知道戰國以後的話足以亂古人的真,不知道戰國以前的話亦足以亂古人的真。他認為崔述只是儒者的辨古史,不是史家的辨古史。因為其中過多裝點古人的話。他亦反對崔述只拿經書做對比,對傳記類質疑,認為與經書合則為史料文獻,不合則為否;他認為經書與傳記對於時間的先後,並沒有截然不同的真偽區別;假使在經書之前還有書,這些經書又要降做傳記了……。顧頡剛認為自己追不上崔述的成就,他換個方法去做,以補足《考信錄》缺陷。顧頡剛分了三個題目做去:一是《戰國以前的古史觀》,二是《戰國時的古史觀》,三是《戰國以後的古史觀》。後來又覺得這些題目的範圍也廣,所以想一部書一部書的做去,如《詿經中的古史》,《周逸書的古史》,《論語中的古史》,他認為,若一個月讀一部書,一個月做一篇文,幾年之後自然也漸漸地做成了。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統一政府逐漸墮落,可分兩部敘之-王室和政府
一.王室: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租界(國中之國)出現為《南京條約》及其附件所導致,其第二款規定英國人可攜帶眷寄居上海等五處港口進行貿易。而《虎門條約》第七款則規定英國人有權在上海等五處港口租賃房屋和基地。
租界這一名詞在中文中出現的時間為1860年代,是指兩個國家議訂租地或租界章程後,在其中一國的領土上為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的另一國設立的合法的外國人居住地。在中國是指近代歷史上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行在中國獲取的租借地的簡稱,多位於港口城市。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漢朝的三公制,是指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副丞相,監察),丞相是外朝百官之首,權力大,其他兩個則是輔佐丞相的,也就是說,漢朝丞相是獨議制,雖然丞相決定事情後,仍須與君王討論,但主導權通常在丞相。西漢成帝時改職位,大司馬(太尉)、丞相(哀帝時改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大夫),本來大司馬與大司空是輔佐大司徒的,但是君王顧忌宰相權利過大,就把權力一分為三,遂使宰相之權不再獨占,君權也漸凌駕相權之上。
唐朝的三省制,是指中書省-擬定詔書、門下省-封駁、尚書省-奉命執行,也是等同於宰相,不過中書、門下權力較大,尚書僅限於執行詔令,所以唐朝丞相是合議制。不過同樣這三個機構設立,也是君王顧忌宰相權力過大,而接連設立的,如果說最大的不同,就是三公算是國家的官吏,屬於外朝官員,而三省原本是天子的近侍,屬內朝官員,是後來天子賦予權力,逐漸轉變成外朝官員,不再屬於天子私用。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清社會政治的變革成為決定和影響這一時期思想文化和學術發展的重要因素。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湧現了一大批具有救亡意識的進步知識分子,他們渴望了解西方和借鑒西方政治制度的因素,並由此產生了日益強烈的改革要求。從立憲到共和,從改良到革命,隨著社會政治思潮一浪高過一浪的衝擊,晚清傳統政治文化處於不斷瓦解中。這種政治形勢,深刻地影響了晚清思想文化和學術,因而也就導致了中國傳統史學與近代社會的不相適應更加明顯。這意味著中國傳統史學必須革新。而恰恰正是這個時候,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傳入,極大地啟迪了進步知識分子的思想,國家、民族、民權、平等等觀念逐漸取代了朝廷、帝王、專制,以及封建等級制度的觀念,為新史學提供了價值內容。於是,一批學者在批判舊史學之弊的同時,提出了創立中國新史學的問題。在這場中國史學界批評舊史學的主戰場上,其旗手竟不是“激進革命派”,而是一度被認為“改良派”的梁啟超等。梁啟超在新史學的創建上,並非以“保守”姿態亮相,而是以革命的批判立場開局的。
梁啟超認為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傳統史學有以下四大缺點: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緣起
◎中國古代歷史,在唐、宋之間發生變化,而明代承襲宋代,其中包含了近代中國新因素,故研究宋史有助於解決中國近代開端的一系列問題。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前言
※現今世界史體系—西方學者建立,且影響非西方國家。但谷川認為現在的世界史,只是準世界史,乃因非西方國家缺乏”從自己歷史出發建立的理念”。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1.史學家:辨識原始與轉手史料的眼光、擅長考定與排比雜亂史料、其思想與文章藝術超然。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章 引論
(一)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