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四節 羅馬

ㄧ、共和時期

()早期發展

 1.羅馬之前

    義北伊特拉斯坎人

    義南希臘人

2.羅馬崛起(拉丁人:居住於拉丁姆平原,羅馬是其中一個城市。)

700BC-------伊人佔領羅馬城附近的聚落,建立君主制的城邦。

509BC-------羅馬人將伊人趕走,建立共和制度,而後打倒其他拉丁人的城邦。

()共和體制

1.公民大會全體役齡男性公民組成,貴族與平民皆可參加。

2.元老院各氏族領袖組成,帶有貴族色彩。

3.行政權公民大會選出兩個執政(有如君主般)、副執政。

4.宗教權大祭司。

*緊急狀況時,公民大會選出獨裁者,任期六個月。

5.監督和諮議機構元老院

職位與行政權皆為貴族所把持,引起平民不滿。西元前五世紀,平民成立部族大會,選舉保民官,為其利益著想結果誕生「十二木表法」,內容是羅馬當時的法律使之透明化。

450BC--------「十二木表法」誕生。

367BC--------「賽克圖.里西尼安法」,使平民可競選執政。

287BC--------「歐登夏法」,階級平等,部族大會地位提升。

雖未真正民主,則是操於貴族與富民之中,但已是自由化的寡頭政體。

6.軍事組織—基本單位(方陣),後來改用兵團;武器種類增加(標槍);所有公民都要從軍,且十分嚴厲,但慷慨獎勵與殘酷處罰並用。

(三)羅馬的擴張

1.義大利的統一

500BC--------統一拉丁姆平原

493BC--------組成拉丁同盟,羅馬為領袖

300BC--------高盧人被逐至波河流域且為羅馬附庸

至此,只剩義南未歸羅馬掌握。

281BC--------義南希臘城邦聯合抵抗,邀請希臘西部海上城邦哀皮洛斯國王皮洛斯來援

275BC--------義南落入羅馬手中

羅馬統一義大利,人口約400萬。

原因:

     (1).優越地理條件,有山河之固,亦有航運之便。

     (2).政策運用靈活,遠交近攻。

     (3).內政穩定,政治制度有彈性,其軍隊為公民軍,非傭兵可比。

     (4).軍事屯墾,進行殖民和修路,為一種武裝農業擴張。

2.布匿戰爭與迦太碁的滅亡

264-241BC------第一次布匿戰爭,乃因西西里島而起。剛開始時,海上作戰失利,苦戰23年後羅馬勝利。羅馬併吞西西里島,迦太碁不准進出義大利領海,且賠款。

218-201BC------第二次布匿戰爭,迦太基大將漢尼拔攻擊羅馬盟邦,引起羅馬宣戰。開始時,羅馬慘敗,南義大利歸迦太基,但是漢尼拔孤軍深入,加上羅馬 直接進攻迦太基本土。非洲戰役於204BC開打。最後羅馬勝利,迦國賠款、毀掉海軍且放棄領土,迦國成羅馬附庸。

149-146BC-------第三次布匿戰爭,羅馬命令迦國放棄其城,並離海岸線10哩的地方定居。迦國不接受,戰爭爆發,146BC迦國被羅馬亡。

3.羅馬統一地中海

229-228BC-------希臘東岸被羅馬佔領。

168BC------------擊敗馬其頓。

146BC------------科林斯城邦滅亡,接著小亞細亞被征服,埃及成保護國。

(四)羅馬共和的危機與覆亡

1.造成危機的因素

政治方面----貪污。

經濟方面----戰爭破壞、土地併吞、不事生產。

社會方面----家族及家庭制度遭到破壞。

文化方面----接觸腐化的希臘文化、階級分化。

2.政治鬥爭

格拉古兄弟改革-----土地改革、授田公民、限制私田、縮短服役時間、給予盟友參政權,但是失敗了。

軍人勢力的崛起-----對外用兵為主因,也造成民黨與貴族黨的紛爭。

前三雄的出現--------龐培(策畫、效率)、凱撒(多方面才能)、革拉蘇(資財),革拉蘇死後內戰爆發,凱撒獲勝並成為終身執政。

凱撒遭刺--------------元老院及其部將畏懼凱撒的野心,將其刺殺。

*「凱撒體制」:結合希臘僭主政治與東方專制,集權力為一人。

3.共和的覆亡

後三雄的出現--------渥大維、安東尼、雷比達結盟,雷比達死後因元老院的干預,內戰於是爆發,渥大維獲得最後勝利,成為羅馬世界唯一主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tsai21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